威尼斯澳门人一条200多字的短新闻差点惹出一场官司结果有“惊”无险19993年1月初,我从兴山调入报社,直接任记者部主任,不是提拔快,而是我来之前就是正科级干部。这年盛夏,我从兴山休假归来,只见办公室多了两男两女,都是学生模样。
当时,记者部就我和郭建华两人,我到办公室时,他也没在,可能是外出采访了。因此无法同这几位“客人”打招呼。
我独自坐在办公桌前翻看报纸,也没搭理他们。没过多久,郭建华回到了办公室,这才向我介绍,这是新分来的四名大学生,覃进来自湖北大学系,朱可江来自湖北大学体育管理系,傅章良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机械系,淡争艳来自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。
4名新来的大学生的到来,自然是为记者部增添了人气,但问题是他们都不是科班出身,有的在大学读书时,给学校广播站和校报写过稿子,但有的则从来没有接触过新闻。如何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呢?编辑部专门开设了一个专栏《昨日城区》,稿件内容必须是记者自己跑来的,字数度不超过200字,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“见报前一天发生的新闻”,也就是“昨日新闻”。
这是几个基本的要求,意在促使新来的同志学会跑部门、找新闻。他们每天要么骑自行车,要么坐麻木车,要么徒步走,主要是跑街道社区、市直部门、国有企业,政法单位、中小学校等地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,他们很快弄清了什么是新闻,什么样的新闻有价值。学会了制作标题、构思导语、穿插背景、结构布局等新闻写作技巧,为后来的驾驭长篇报道打下坚实基础。
那时,编辑部要求所有记者都要为这个专栏供稿。作为记者部主任,我有时在稿荒的时候,也得亲自跑这类稿件,确保每天都有四五条见诸《昨日城区》专栏。这是一版时效性最强、可读性最强的一个专栏,受到读者追捧。
本报讯(记者燕山)昨日,城区某单位送了一瓶“五粮液”到市产品质量监督局监督检验所鉴别,结果证明是水货。据质检所技术人员披露,去年对城区内销售的“茅台”和“五粮液”进行过多次抽检与送检,尚未发现一瓶真酒。据此推测,城区内至少有90%以上的“茅台”和“五粮液”是水货。质检所的同志到五粮液酒厂走访调查时发现,这个厂从来没有直接向宜昌方向发过货。
稿件见报的当天上午,我在外采访,突然BB机响了,一看电话,是总编办的,知道有急事,必须立马回电话。我在路边电话亭找了个程控电话。
“喂喂,刚才是谁教我的?”我焦急地问。“田主任吗,邹总编要你马上到他办公室,有急事找你。”回电话的是总办刚来的一个年轻人
我迅速打的士回到报社,气喘吁吁地赶到邹家福副总编办公室。还没等我坐稳,他就开了腔:“伙计啊,你这回惹了个大祸。市糖酒批经公司副总经理和律师刚离开我的办公室,他们对你写的《城区“五粮液”有水货》这个稿子提出质疑,并且准备提起诉讼。
“你回去认真研究一下他们提供的材料,准备应诉。”邹总说完,就把一个黄皮档袋子递给了我。面对这云遮雾罩的局面,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。只好拿起资料就走。这要是在平时,肯定是不礼貌的举止,但此时也管不那么多了。
那时,我刚调到报社才一年时间,妻儿都还没到宜昌来。这晚,我睡得很迟,反复研究糖酒公司提供的资料,从中寻找一些破绽。终于,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威尼斯澳门人,糖酒公司提供的进货汇上的财务专用章不一致。也就是说,他们的进货单也是“水货”。这一发现让我很是兴奋。
我连夜起草了四点反驳意见:一是本人报道说的是城区“五粮液”90%是水货,也就是说还有10%是真货。如果贵公司认为自己销售的“王粮液”是线%是水货并不相关。二是本人的报道中并没有点名说那个单位销售的“五粮液”是水货,贵公司纯属过敏反应。三是市质检所给我出具的材料证明,五粮液酒厂从未直接向宜昌方向供过货,请问你们是从哪里进的货。四是你们提供的进货,财务专用章不一致,明显有问题。
第二天一大早,我来到市质检所,请办公室给我出具了“五粮液酒厂从来未向宜昌方向直接供过货”的证明。有了这些直接和间接的证据,我心里有了底气。于是,主动打电话告诉糖酒公司酒科张科长,约了见面交涉时间。张科长回答说,经理下午才有空。
下午一上班,我就“单刀赴会”。一进糖酒公司的会议室,围坐了四五个人,有贾总(一把手),两个副总,酒科科长。我一落座就先发制人,不让他们开“第一腔”。
“我今天受报社领导委托,前来说明《“五粮液”有水货》这个稿件的情况。我们这个稿子没有任何问题……4条理由摆上了桌面,证据出示给他们过目。贾总很快溜出了会议室。此时,我已经处于主动状态,自然得理不让人。
张科长,“我给贵公司提个建议,把你们的常年法律顾问换掉。”张科听我这么一说,睁大眼睛问:“为什么?”
“这么明显的输官司,他居然还怂起你们起诉,这样的律师岂有不还之理威尼斯澳门人。”听了我这番话,张科长无言以对。
“你们那个燕山记者是你们部的。”张科长问。我回答说“是的”。”其实稿子就是我写的,临时启用的一个笔名。由于是负面报道,当时留了个心眼,没写真名。这样即便是有人讨说法,也好有个回旋余地威尼斯澳门人。
“什么新闻不好写,他写了这么个稿子,弄得我们的五粮液酒销不动了。”看得出来,张科长说这话时,明显有情绪。
“张科长,既然误会已消除,我们就是朋友。来之前总编也有交待,说是要把你们发挥国有企业主渠道写个稿子,以此提升糖酒公司的形象。
“好啊,太好了”。张科长的脸刚才还是阴天,听了我这句话,立马放晴。于是,我们的话题转入采访环节。
采访结束时,已是下午5点多了。张科长怎么就不让我走,非要留我吃晚饭,说是要一起整几杯。恭敬不如从命,我也就没再措辞,就和张科长一起来到了当时最富盛名的解放路“松鹤酒楼”。吃的什么菜真的记不住了,但喝的什么酒,我至今还记忆犹新。
我是第一次见到“金珀酒”,一斤半装的。从酒瓶外面就能看到里面漂浮的小块小块金珀。“金子也能入食吗?”我不解地问。“可以啊!等会儿你多品尝品尝。”
这餐,一瓶“金珀酒”,我至少喝了8两,小块金珀大都落入我的杯中。此后,再也无缘“金珀酒”,它竞成了我永久的记忆。
第二天,《发挥主渠道 占领大市场 市糖酒副食品公司靠质量取胜》的消息在《宜昌日报》一版刊登。张科长看了报纸后打来电话说:“效果很好。非常感谢!”
没过多长时间,就是春节到了。放假之前,张科长专门到报社给我送了几瓶好酒,以示感谢。为此,我非常感动,更非常感慨:一场官司没打成,还交了一个“酒朋友”。